7月底,由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主办、贵州医科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基础医学组主任(扩大)会议在贵州贵阳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同期举办了“第五届大学生形态学绘图作品评选”,在作品评选中,活动共计收到97所院校1361幅作品,其中解剖学作品373幅,组织胚胎学作品 243幅,病理学作品298幅,寄生虫学作品221幅,微生物学作品226幅。经过各申报学校初评、评审委员会复评,最终评出一等作品30项,二等作品58项,三等作品84项,优秀作品88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院)师生团队表现突出,斩获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和2项优秀奖,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才华的闪耀,更是学校综合实力和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热爱医学的绘画小能手们展开了一次医学与艺术的深度对话,他们妙手仁心,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创作都是对健康的守护,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病理切片下的微观世界,用丰富的想象勾勒病原生物的神秘轮廓。从中挑选出几幅获奖作品,供大家欣赏。
全国一等奖作品
大体病理和组织学病理组
《预防心血管疾病·绽放生命之花》
2023级临床医学本科 王溪雯
指导教师:刘钦来、杨雷英

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画卷中,微观病理切片与自然生命意象交织共生。显微镜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如暗色礁石,沉潜在血管壁的褶皱间;风湿性心肌炎的炎症浸润如赤色潮汐,悄然侵蚀心肌的肌理。一枝玫瑰挣脱病理的桎梏,以舒展的姿态绽放——花瓣层层晕染健康的心脏红,花蕊凝结着平衡膳食、规律运动与科学管理的智慧。画面以病理之殇映衬生命之美,隐喻唯有以预防为刃,方能斩断心血管疾病的枷锁,让生命之花在科学的沃土中永远绚烂。
全国二等奖作品
大体病理和组织学病理组
《心痕·骨蚀·风湿》
2023级临床医学本科 张瑞毅
指导教师:李东娟、袁娜

本作品为原创作品,聚焦于心血管疾病中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本作品以海报视觉化叙事构建疾病全景:左上结合大体病理与组织病理呈现风湿性疣状心内膜炎与Aschoff小体。中部阐明风湿病的病因。右下以风湿性关节炎收尾揭示软骨侵蚀。底部以动态血管表现出风湿性动脉炎淋巴细胞浸润的过程,整体配合漫画式的炎细胞维持科普维度,将复杂病理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生命艺术。本作品旨在唤起公众对风湿病的关注,增强预防意识。
全国二等奖作品
大体病理和组织学病理组
《西子捧心》
2023级临床医学本科 高冉
指导教师:孙文平、袁娜

《西子捧心》以古典“西子捧心”意象为灵感,将古典与心血管病理绘图结合。画面中央勾勒西施蹙眉捧心姿态,后面四幅医学形态学画作展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混合血栓、风湿性心肌炎、心肌梗死的微观病理结构。西施抚心观画,隐喻古人胸痛表象与现代心血管疾病的内在关联,在古典意境与医学严谨性的碰撞中,呈现历史病症与现代病理研究的跨时空对话。
全国三等奖作品
微生物组
《远看真花,近看“菌”花》
田园
指导教师:张磊亮

在人体的体表和腔道存在微生态,大部分是正常的菌群,他们对维持皮肤、黏膜以及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幅作品以“远看真花,近看‘菌’花”为巧思,构建出奇妙的视觉体验。远观,画面是一片绚烂花海,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生机勃勃,令人仿若置身于自然花园的美好之中。近赏,却惊喜发现每朵“花”皆是菌类的艺术化呈现——各种各样不同细菌绽放成形态各异的花朵,中间的花冠便是细菌的菌落。试图将微观世界的菌类转化为宏观花朵,打破常规认知,既展现了自然不同视角的美感,也巧妙呼吁人们关注微观生物,激发对自然多样性的探索热情,实现了艺术与科学认知的美妙融合。
优秀奖作品
大体病理和组织学病理组
《破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暴"起源》
李新冉
指导老师:杨雷英、王丽

优秀奖作品
寄生虫组
《微观侵袭者》
尹卓群
指导老师:王玮玮、吕刚

本次大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院)学子们斩获佳绩, 充分彰显了我校学子扎实的医学功底与蓬勃的艺术创造力。他们以笔为媒,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动人的艺术表达,不仅有效科普了医学,更生动诠释了学校“医德育人”、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的育人理念。在此表示热烈祝贺,并期待未来涌现更多这样的精彩!
审核:岳芸 责任编辑:王丹丹 编辑:韩馨 供稿:刘钦来 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