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泰山爱心支教团第十五次出征,顺利抵达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阿多乡,怀揣着热忱的支教团队员们正式开启了支教的旅程。他们将用粉笔书写希望,用陪伴温暖童心,在讲台与课桌之间,传递着爱与梦想的力量。
【支教之行】系列推文,将跟随支教团成员的笔触和镜头,走进课堂与乡野,请大家与小医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见证教育的温度。
彭瑾瑜 7月14日 星期一 晴
不知不觉支教生活已经过去五天,这个深藏于杂多县群山怀抱的小乡,虽地处偏远,却因四围苍翠的峰峦而显得格外清幽。山风带着草木的清新拂面而来,涤荡着旅尘,也悄然抚平了初至的陌生感。那所静卧于山野的小学,看似与世隔绝,却因孩子们银铃般的笑语和老师们温煦的身影,丝毫未曾沾染孤寂的气息。

今天我负责四年级的英语课,课堂推进到“Let’s chant”环节时,同学们齐读读到一半,声音却倏然沉寂。我停下询问,迎上的是他们略带茫然的目光。瞬间明了——是生词绊住了脚步。我将那些“拦路虎”郑重地请上黑板,标注词义与词性。试探着问及词性的概念,单复数的区别,她们眼中懵懂的神色出乎我的意料。记忆中四年级应已掌握的这些基础,在这里却是一片待垦的园地。于是,我在黑板上细细勾勒单复数的形态,辨析“a”与“an”的微光,又借助课件上的趣味小游戏,让规则在互动中悄然扎根……

讲解渐入尾声,教室外的喧闹声已如涨潮般涌来——放学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如出笼的雏鸟,欢笑着冲出教室,小手挥舞着向我们告别。金色的夕阳勾勒着她们雀跃的身影。那一刻,心间仿佛被什么轻轻填满:原来支教最纯粹的快乐,就藏在这如花的笑靥里,在山风送来的声声“再见”中,悄然绽放。
当白大褂换成支教队的队服,当听诊器变成粉笔,这群医学生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誓言。医者的仁心,可以跨越诊室的围墙;教育的温度,能够治愈更多未知的伤痛,这或许就是支教最动人的意义——**在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被治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
教育改变命运,医疗守护生命。当这两股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相遇,便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
审核:岳芸 责任编辑:岳芸 编辑:韩馨 图/文:泰山爱心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