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相承】| 战火青春铸丰碑,薪火相传绘未来
日期: 2024-09-24   来源:    浏览量:

【医脉相承】| 战火青春铸丰碑,薪火相传绘未来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电影《长津湖》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让许多人热泪盈眶,也让我想起了两位老党员的故事。


第一位党员离家时只有19岁,当北方的战火打响,当美帝“以朝鲜当跳板,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的野心昭昭,他毅然决然,踏上北上的列车,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名卫生员。自此九年,了无音讯,多次寻找无果,家人以为他早已牺牲。九年后,他竟摸爬滚打回到了自此将奉献一生的家乡,在家乡县医院成为了一名西医。他见过生离死别,更见过穷困潦倒而无能为力。工作之余,他便自学起了中医,反复琢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学精粹,难得放假又一头钻进深山里采摘草药,用心血凝成药性的笔记。这满满一箱子手记,给三里五村的乡亲们带来了长达三十余年的福音。草药来自山里,是自然的馈赠,治病时他向来分文不收。一位瘫痪在床多年的妇女,家中太穷无奈放弃治疗,他便坚持给她开草药、配合针灸治疗,二十几天过去竟能下地行走,这对那个穷苦的家庭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他们将家中仅剩的半袋小麦全部给了他,他非但没收,隔天又送去了一桶花生油让一家老小改善生活。医院抽调他做偏远农村驻点医生,四女儿却在他临行时不慎从高台上摔下来,他简单处理后便匆匆赶赴村庄,病人太多脱不开身,四女儿病情逐步恶化、失明,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这成了他一辈子的痛,每每看到年龄相仿的女孩,他便会头疼欲裂。他是我的太姥爷,已离世近二十年,父老乡亲们却仍常回忆起他的故事,大到起死回生,小到孩子的疫苗接种,太姥爷用医者仁心、无私奉献守护着那片祥和安宁的村庄。


第二位党员离家时只有16岁,借着青年学生的义气与豪气,她从家中逃出,钻入朝鲜冰冷的地窖中成为了一名卫生员。战事紧张,伤员常来不及送到后方,她借着身形小巧,翻滚在漫天冰雪和枪林弹雨中,四处救护伤员。子弹在穿梭,炮火炸响在耳畔,也炸响在她年轻的心房。一枚炮弹袭来,她失去了意识,醒来竟发现自己被炸到了树上。饥寒交迫却无人发现的那三天,她望着熊熊战火,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与梦想取暖。一个近百人的医疗队,战争结束时仅有三人返还境内。她是我的奶奶,留在鸭绿江边成为了县医院一名医生,后续又考入大学精炼医术,如今仍平安幸福地生活着,只是早先的寒冷让她的腿脚常常疼痛,走起来并不灵便。两年前奶奶收到了“光荣在党五十年”奖章,她用刻满了岁月痕迹的手掌轻轻摩挲着,眼神停在了窗外。我想,她一定又想起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英勇顽强的青年,她虽不语,心中定是洪波涌涌、思绪万千。


风烟滚滚唱英雄,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靠着对祖国那份最纯真的爱,靠着对党和人民嘱托的忠诚,“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一片火热忠贞的心融化美帝国带来的冰天雪地,引领伟大的中国走向一个又一个春天。

在父辈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在太姥爷用心血凝练的笔记里,在奶奶慷慨激昂的日记里,家中后代们汲取着初心与奉献的养分,世代接过医学的接力棒,传递着革命老兵的薪火。我的姑姑、姨妈都是医生。这薪火如今交汇在我的手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责任也落在了我的肩头。


填报志愿时,我的志愿几乎全部与医学相关。有幸走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校门,成为临床与基础医学院(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一名学生。有学校政策、设施的全方位支持和鼓励,有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有同学们的你追我赶、温暖帮助,我在思想、生活、工作、学习上不断追随着前辈们的脚步,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努力,身着白衣铁甲,心怀人民与大爱,在百舸争流中劈波斩浪,在千帆竞发中勇立潮头,筑梦奋进,奔跑在属于我们的医学“长征路”上。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楼C

济南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青岛路6699号

邮编:250000 电话:0531-59567715